健康資訊

皮膚科專家話了:癬和濕疹不一樣

梅雨季因天氣悶熱潮濕、黴菌滋生,各種皮膚頑疾應運而生,擾人的夏季濕疹和癬病就是最典型的皮膚病,據江蘇省中醫院皮膚科門診數據統計,這類病人幾乎佔門診四成以上。由於“癬”和“濕疹”一開始症狀區別不大,不少人為了省事,經常在藥店自行購藥,容易加重這些皮膚疾病甚至導致皮膚感染。那麼“癬”和“濕疹”怎麼正確區別?又如何有效防治?

“癬”和“濕疹”不一樣

江蘇省中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中醫師姚彥介紹,“癬”與“濕疹”臨床表現類似,很容易被誤診、誤治,導致病情延誤。

當真菌在人體的表皮、毛髮、指(趾)甲等部位感染時,發為“癬”病,如手足癬、股癬、體癬、花斑癬等,而淺部真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℃~28℃,尤其是在這種溫暖潮濕的梅雨季,真菌生長繁殖加快,“癬”病高發。

濕疹是一種常見的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反應。它的表現多種多樣,對稱泛發,常有劇烈瘙癢,容易反復發作,患病人群非常廣,任何年齡段任何身體部位(比如頭皮、耳郭、乳房、陰囊、女陰、肛周、手及小腿等),任何季節都會發生,夏季尤其易發。它常伴有劇烈瘙癢,並且反復發作,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。

鵝掌風、腳氣、汗斑等都是“癬”病

姚彥介紹,“癬”分為很多種,比如手足癬、體癬、花斑癬等。癬病的診斷往往根據臨床表現,結合真菌鏡檢、真菌培養、伍德燈檢查可確認。治療上可口服或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。

手癬又稱“鵝掌風”,足癬又稱“腳氣”,可由接觸污染的腳盆、游泳池、公用拖鞋浴巾等傳染,也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。手足癬常表現為手足掌紅斑、水皰、鱗屑或角化增厚,指趾間浸漬糜爛、脫屑等特徵。足癬不及時治療還可誘發“丹毒”。

體癬是指除頭、手足、甲板以外,身體其他部位的淺部真菌病,其中發生在股內側、會陰和肛周的體癬稱為股癬。皮損多呈錢幣狀、圓形,可逐漸向周圍擴大,互相融合成地圖狀,邊緣色深或隆起,伴有鱗屑。股癬發生在股內側、會陰和肛周等多汗潮濕、易摩擦部位,常伴明顯瘙癢。

花斑癬俗稱“汗斑”,多見於多汗體質的成人。表現為胸背、腋下等部位大小不一、邊界清楚的圓形或不規則斑片,色褐色或淡白色,常夏發冬愈,出汗後加重伴瘙癢。

真菌感染可通過接觸癬病患者,或通過貓、狗傳染,或通過搔抓而傳染,也可通過污染的衣物、用具等間接傳染。所以患者需要注意個人和衣物衛生,避免因公用拖鞋、毛巾等傳染給他人,對被單、內衣褲、鞋襪等要常換洗消毒,避免接觸患病的貓狗等。

發佈留言